峡谷(2008年作) 油彩 画布
画家:袁远 (b.1973)
尺寸:160 x 120 cm (63 x 47 1/4in)
展览:2008年10-11月,「摸象——袁远个展」,小平画廊,上海
来源:上海小平画廊
嘉德香港秋季拍卖会(编号1281)
嘉德香港 拍賣 “青春有你: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”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
作品鉴赏: 青春记忆好,但惜夏日长
袁远早期重要代表作《峡谷》「袁远的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对后现代符号的质疑。他的画作中可以感到作者对欧美理论框架的解构和自我情感的融入……此将成为下一代中国艺术家的主要方向。」——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
袁远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班。作为近年备受市场认可的年轻艺术家代表,在创作上表现优异,毕业当年便获「罗中立奖学金」,自2011年起由香港马凌画廊代理,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,如2018年在意大利特尔兹宫的个展便令人惊艳不已。本次呈现的《峡谷》完成于袁远硕士毕业、绘画备受激赏之际,作品在完成后曾亮相于2008年上海小平画廊为他举办的首次个展「摸象」中,为袁远艺术生涯极其珍贵的早期代表作,亦是其迄今现身拍场年份最早之创作,意义非凡。
在《峡谷》中,袁远以自身经历作为创作灵感,描绘了中国南方盛夏的郊外地貌。在蓝天树荫的映照下,瀑布直泻而下,水花四溅,流动的形态为画面注入生命力,谱写夏日的气息。而山脚下的湖面上,正在游泳的男男女女三两交谈、观赏风景,悠游自在,好不惬意,正尽情地享受炎日下的避暑一角。艺术家巧妙地让画中人全身着相同款式的蓝泳衣,使人物交融于蓝绿色的背景中,不但侧面反映中国早期强调集体统一的意识形态,更凸显了小我与个性被隐没在集体与大环境中的价值思维。而在绘画技法上,袁远将所有的素材重叠并置,层层制约,细节被聚拢,笔触使用其后来拓展出独特的刮刀技法抹平,将作品被擦显呈一个独特的平面,模糊了幻觉与现实、记忆与当下。朦胧间像一张被放大的老照片,在记忆中游移、鲜活的颤动,闪耀出一代人关于青春的独特记忆。
除此之外,《峡谷》为袁远难得一见描绘户外题材之作,有别于其成熟期冷峻、克制的画面,他将青春年华的热情、烂漫在本作中尽情展现,画境生动开阔,把夏季特有的热闹、自由及盛放的气息传递到观者面前。原先空旷的峡谷因人的加入而显得热闹缤纷,令观者不禁心驰神往,仿佛身临其境,听到峡谷山水间雀跃的回声。
涌动的水花,起点的告白「对我而言,手段的简洁更富于情感和力量,更有说服力,更有挑战力。艺术就是选择,集中,仪式;一个简洁的视觉效果。」──英国著名大地艺术家理查・朗(Richard Long)
早在大学时期袁远便保持对国际艺坛的关注,始终以国际化的宏观视野思考、建构自我的艺术理念,使得其创作中的场景虽均来自众人习以为常的日场景观,却在其画笔下折射出成熟的国际化气质及开阔的精神指向。
如袁远深受理察・朗大地艺术中的纯粹气质所感动,其提出「自然万物皆为艺术」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绘画中「天人合一」的主旨如出一辙,令其豁然开朗于自我艺术未来的走向:即执着于绘画之本质,将表现艺术的意志渗透于笔端,每个笔触划过的痕迹,如同流淌而过的分秒时间,牢固有序、细腻立体地建构起具有生命意识的精神景观,使得画面中的场景均带有若似曾相识的熟悉感,却又在刮笔的模糊痕迹中始终保有暧昧的疏离,精神吸引与视觉陌生交织拉扯,催生出极具诱惑性的画面魅力,吸引着观者欲罢不能的目光巡礼。
《峡谷》中区自右向左横贯画面的白色河流,不仅是画面中连接景与人的构图要素,更以强烈的明暗反差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意识,狭长的形式若有向被视作为大地艺术开端之作《走出的线》致敬之意,皆成为自我对艺术、对生命始终如一的执着意志,记录青春年华的同时,亦是照亮前路的「精神灯塔」。
「袁远的风景是一个迷你的景点,建造了一个理想中的现实,而现实也正在向公园的微缩景观发展变化,整个城市更象一个虚拟的景观的拟仿。这是一个不停息的内外循环的拟像与真实的互相反转,互相遮蔽和互相复制之中,凡视觉所及之处,心灵必能到达,图象把人引入一种只拥有表面的视觉性在场。同时,一种用刮刀刮除的特殊的制作方式,又用去除的方式完成一种虚拟性的流动的笔触,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精密的数学逻辑设计,推倒重来之后却是一场意外、失焦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摧毁。」
— 付晓东(“空间站”艺术机构总监,《美术文献》执行主编)